当前位置: 首页 > 部门新闻 >

“共克时艰、同心科研”:学校稳步推进科研工作

发布时间:2020-06-19

字体大小:

疫情防控期间,常熟理工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期间的科研工作布置,在保障科研人员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创新工作方式,努力提升科研工作质量,争分夺秒与疫情“抢时间”。

科研活动“忙起来”,推进科研项目有序开展。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资源,拓展渠道,挖掘潜力,以纵向、横向、校地合作等各类项目为抓手,推动学校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让教师扎扎实实把科研做在祖国大地上。为提高纵向项目立项率,调动教师申报科研项目的积极性,科技产业处、人文社科处通过电话、邮件、QQ群、微信群等多种方式,做好项目政策解读,及时转达基金委相关信息,在线指导和帮助教师申报各类项目,做好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各类科研项目申报工作有序进行。全校教师共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70余项,其中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3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0项。特别是师范学院薛蓓、肖虹、李亚峰三位老师主持的项目成功获批202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展示了我校教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科研实力和水平。受疫情影响,教师难以和企业进行现场产学研对接,对横向课题的签订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此,学校利用昆山、吴江、张家港等地挂职教师的资源优势,为二级学院的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提供精准、及时信息,获取了企业真实需求。以教师企业研修、联合申报科研项目为纽带,鼓励教师通过电话对接、网络对接等方式与企业加强联系,积极争取更多横向项目,努力提高横向项目经费到账率。截至目前,签订横向项目39项,其中合同金额20万以上项目11项,50万以上6项。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卞九辉老师与江苏光芒电器有限责任公司签订的“液晶显示颗粒炉控制板技术开发”项目,单项合同金额达100万元。此外,学校继续做好常熟市六大项目等校地合作项目,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新一轮的投入,近期又获得常熟市政府资助经费380万元。

科研成果“实起来”,加快高质量成果产出。今年2月以来,教育部、科技部等部门发布《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科研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目前,学校正在积极研制专利、科研评价等制度文件,加快高质量科研成果产出。2020年,学校新授权专利66件,其中发明专利18件,材料工程学院曾小君教授的“一种有机硅甜菜碱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左明明博士的“一种定时释放型水泥浆促凝剂微胶囊的制备方法”2项发明专利成功转让,其发明技术在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体现了专利的高质量、高价值。疫情期间,广大教师通过网络和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升自身科研水平,力争发表高水平论文,共发表论文近180篇,其中SCI论文45篇(一区6篇,二区17篇)、EI论文33篇、CSSCI论文6篇,北大核心论文25篇。值得一提的是,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任杰副教授以常熟理工学院为第一单位在物理学顶级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其研究成果得到审稿人的充分肯定及高度评价,是我校在国际具有重要影响力期刊上发表高水平论文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科研平台“动起来”,夯实科研发展基础。科研平台是学校组建核心科研团队、开展高质量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平台建设工作,努力提升平台档次。学校推进实施常熟理工学院科研平台培育工程,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能源存储转化与催化功能陶瓷材料应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网联型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工程研究中心”、“苏南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3个科研平台培育项目已启动建设,跟踪推进纺织工业(常熟)检测中心、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分析测试中心等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在省部级科研平台数量上有突破。疫情期间,苏州农业现代化研究中心与苏州市农业农村局就农业农村智库建设工作进行沟通对接,推动打造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高端智库;江苏省高校电梯智能安全重点建设实验室组织开展了实验室验收工作推进会,为下一阶段省教育厅的验收考核工作提前做好准备,确保顺利通过验收;苏州琴川智库主动作为,充分履行建言献策职能,围绕疫情防控与社会治理等方面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共发表4篇政府内参,提高了智库知名度与服务决策能力。

科研团队“跨起来”,增强科技服务能力。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要以回应和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为导向,需跳出单一学科局限,发展跨学科研究。为解决教师习惯“单兵作战”、服务社会综合能力不强、缺少大金额横向项目等难点问题,学校正在逐步健全学科交叉融合协作机制,积极打造10支跨学院、跨学科的科研创新团队,切实提高团队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承接交叉学科项目的能力,实现“文理融合、纵横交融、科培联动”,进一步提高科研团队社会服务能力。机械工程学院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有效途径,通过邀请其他学院、部门教师共同参加学术沙龙,打破了学院壁垒及部门界限,在讨论过程中形成“头脑风暴”,从而找到新的突破口,并实现资源共享。此类跨学科学术沙龙的组织形式大大增强了教师多学科交叉意识,将“散兵游勇”协调整合成科研团队,发挥规模效应,教师们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交流心得,进而在智能制造、机电一体化、物联网、新型材料等多个领域碰撞出学科交叉的火花。为提高团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学校与苏州农业农村局、常熟科技局等政府部门进行了专题调研,力求在平台建设、知识产权、科技型人才等多方面开展更为深入的合作,为我校科研团队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成果转化“育起来”,深化多方联动机制。4月1日,江苏省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明确了江苏省贯彻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任务书”和“路线图”。方案提出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聚力“高质量”协同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学校加快推进科技培育工程,以地方急需、市场导向为前提,重点选择各学院科研业绩比较突出的个体或团队作为培育对象,整合优质资源,精心打造优秀科研成果。推动交流合作,深化多方联动,借助优势资源,与常熟长城轴承有限公司、苏州莱茵电梯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华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有着密切合作的企业联合申报高层次科研成果奖,重点在智能制造、生物科技、新材料等领域取得突破。目前,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汽车工程学院等学院已联合合作企业,推进高级别科研成果的申报组织工作,力争在2020年省部级科技成果奖上取得更好成绩。